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陕西小故宫——西岳庙

时间:2018-07-1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王星苑(实习)

御书楼

万寿阁

华山铭碑遗址

走过前院石牌楼,金城门便出现在眼前。建于明代,清代修葺,近年修复的金城门是内宫后院正门,亦称“重门”,占地面积356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构架为“分心槽”,山墙不用中柱。斗栱布置疏朗,前后檐明间及次、梢间平身科均用一攒。

金城门取“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位于灏灵殿之南,为核心大殿的正南门,如同北京故宫的太和门。大门两侧分别安放着同治九年所立的《敕修西岳庙碑》和乾隆四十二年所立的《西岳华山全图》,为后世考古和维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金水桥因通白帝正殿灏灵殿,又名 “望仙桥”,由三拱石桥组成,栏板和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和各种名贵花卉。桥下有流水,名为玉带河,源自庙东南的醴泉,最终汇入庙后方的放生池。

过第四道大门金城门,进入西岳庙主院,此院是西岳庙主殿——灏灵殿所在。灏灵殿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为历代皇帝或钦差大臣祭祀岳神的场所。建于明代,清代修葺。立于“凸”字形大月台上,占地面积1169平方米,月台高1米,设5处踏跺。建筑为九梁、十三檩、六十八柱的大式木作,通面阔七间加廊步两间37.2米,进深五间带廊22.6米,单檐歇山顶,覆灰陶板瓦和琉璃筒瓦。殿身为双槽平面,内槽有两排金柱,计12根;构架为明、清抬梁式做法,但梁上仍保留驼峰、叉手。殿后有通廊、寝殿,相接成“工”字殿形式。殿前两侧有歇山顶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各一对。藻井纹饰为“八卦仙鹤衔桃朝阳”图案。

大殿正中门楣上悬有“灏灵殿”金字匾额,殿内供奉“西岳华山之神”牌位,悬挂有清同治皇帝御书“瑞凝仙掌”、慈禧太后御书“仙掌凌云”和光绪皇帝御书 “金天昭瑞”三块龙纹图案金字匾额。灏灵殿后面是寝宫,是华山神白帝少昊及帝后燕息之所。依“庙后有寝,乃栖神安灵之所”的前殿后寝的古代形制布局,单檐歇山顶,供奉华山神及夫人,后成为封建皇帝祭祀华山时的休息之处,体现了“前殿后寝”的传统宫殿式布局。作为一个独立的院落,这里四周有护城环绕,乃整个西岳庙安全保卫的核心区域。

最后一道门是后宰门,此门后便是御花园了。后宰门本为厚载门,取《易经》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因犯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讳,改后宰门,宰有“主持、管理”之意,取义“管理后方” 之门。

走过望华桥,迎面便是“少昊之都” 石牌坊,为四柱三开间三楼牌坊,虽比“天威咫尺”石牌楼等级略低,但也雕饰精美、不显逊色。周代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少昊之都”谓少昊所在之地。

再后是御书楼,其建筑为琉璃互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的阁楼建筑,面宽五间,进深 三间,周有回廊。为乾隆四十二年(1773)所建,内置乾隆御书“岳莲灵澍” 横卧碑,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

再往后就是万寿阁,“蓐收之府”石牌坊,就建于万寿阁南第一层平台之上。万寿阁位于北城墙中心,为西岳庙内最宏伟的高台阁楼,四周回廊,飞檐翘角;阁起三层,登阁可遥望黄河,故最上层为望河楼。东西两侧各有重檐歇山式藏经楼一座,楼起两层,其上层有卷棚式飞廊与万寿阁相通,巍峨壮丽,势凌云天。游岳坊在万寿阁后,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系乾隆四十年华阴县令陆维垣所建,原有明太祖朱元璋“梦游西岳文碑”一通,现已失。游岳坊前城垣甬道通往东西两个角楼,两个角楼似乎就是故宫角楼的翻版,宏伟壮观。

万寿阁又称“望河楼”,建于万历年间,清同治二年(1863)毁于火,近年修复。据了解,万寿阁原是藏经阁,冯玉祥时做弹药仓库,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万寿阁弹药库失火,万寿阁成为废墟。如今只剩台基、柱础仍存原位。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岳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 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东、西、北三面围墙各外延5米,南从九龙壁向南外延50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100米。

游走在西岳庙的城墙之上,内观金碧辉煌的亭、堂、楼、坊,外观巍峨壮丽的华山山脉,令人惊叹,西岳庙不愧为秦川大地上的一块艺术瑰宝。(注:本文文字主要来自《陕西省志·文物志》,有增删;图片来自闫军平以及网络。)(文/书盦)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