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未来十年,陕西工业机器人能成多大气候?

时间:2017-08-02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继三次工业革命后,以人工智能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工业界相继提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适应制造业规模化生产,减少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代替人工作业的智能化工具,无疑将会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国外工业机器人产业基本情况及未来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90年代以后,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之一,也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三大市场。2011年6月,美国政府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百特、Adept等企业纷纷向传统四大机器人企业发起挑战。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能。自2013年以来,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二大市场,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其产量猛增且质量显著提高。德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奠定了机器人发展的工业基础。目前,德国工业机器人总量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工业机器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产业发展正呈现出以下趋势:

(1)产品模块化生产趋势显著。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正在向模块化生产发展,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并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机器人结构的模块化趋势日益显著,主要表现是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实现了机器人整机的重组制造。

(2)产品易用性追求趋势显著。随着模块标准化体系结构、高集成一体化关节、自组装与自修复等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可满足多种需求,其应用将从汽车产业、电子产业拓展到食品、快递、医药等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

(3)产品智能化需求趋势显著。智能工业机器人是眼、脑、手的有机结合体,具备感知要素能够认识环境状态的功能。同时还具备思考要素能根据所得信息做出相应的规划功能,并能对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4)产品技术化创新趋势显著。人机协作、自主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正驱使机器人向自我存储、自主学习、自主作业等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机器人协同、控制、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机器人也从独立个体转向相互联网和协同合作发展。

二、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基本情况及经验启示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湾、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中西部五大区域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指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70%的工业机器人依赖进口。为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中均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发展重点。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年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以下经验:

(1)产业链和产业园建设可同步进行。工业机器人产业若要健康长久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建造一条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可以进行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集聚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2)机器换人和智能工厂可进行试点。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部分行业逐步实施机器换人已成必然趋势。可考虑在某些重点行业进行智能工厂建设,这不但能够检验机器换人的效果,还能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积累第一手经验。

(3)优胜劣汰和激励机制可推进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优胜劣汰,不但能够减少“三高”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而且还能使企业保质保量、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部门可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激励措施,使得企业提高研制及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