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大帝》剧照
在我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及女娲创造人类的传说历史久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从而可以看出这众多神话的虚构成分。但是有关炎黄事迹的传说,却并非完全虚构,含有不少历史事实的影子。其中有关炎黄两大部族的演变,历代学者做了大量考证,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近代在这方面的工作成就尤为显著。
人类的发展历史植根于地质史的第四纪时代。这一时代在地质史上又分为更新世与全新世,而在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大约至今二百万年到一万年期间。这一时代极大地影响着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当时地球经历了剧烈的气候冷暖变迁,陕西的自然环境就形成于这种演变之中。在第四纪时期,陕西的先民们充分利用由北向南逐渐形成的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区域多种构造地貌格局,进行着各种活动,修生养息,同时也促使具有特色的文化得到不断发展。
据史学家考证,在距今约200多万年前后,地处山西和陕西两地域的巨大汾渭古湖中心地带的堆积层厚度达300米-700米,而陕西汉中、安康两个盆地边缘也被湖泊环绕,陕北高地只有零星小湖存在。在渭河沿线边缘,开始了黄土的堆积过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渭河盆地两岸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到了大约距今100多万年前后,被侵蚀的地带陆续下沉,汾渭古湖水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分别是渭河水系和汾河水系,陕南的小湖泊逐渐消失,而陕北及秦岭北坡的黄土堆积则继续加高,其黄土地貌轮廓基本定型。据环境考古专家研究,在更新世时期,陕西曾发生过多次大的气候变化,在全球气温普遍下降的影响下,出现了几次大的冰川运动,先后经历了冰川来临、间冰期气候逐渐转暖与冰川后期诸阶段。在这种变化中,秦岭主峰太白山曾存在过小型山岳冰川,其生态变化对陕西尤其是关中平原的气候影响极大。此时的黄土高原为干旱草原气候,当温暖期间则变为森林草原气候,从现在太白山的地形地貌可见这种现象表现的十分明显,尤其是从其植物分布上可看出寒暑交替变化状况的历史遗迹。在第四纪期间,随着气候寒暖交替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生物群落也随之变化,以便适应客观生存环境,陕西地区动物群的变异体现了这种规律。在干冷期,陕北的动物群以草原动物为主,关中和陕南则以森林动物群为主;在气候逐渐变暖时,一些喜欢温暖的动物群分布范围扩大,开始向北移动。这种地区地貌的变迁和形成过程也为原始人类文明的孕育提供了自然生态条件。
延安黄帝雕像
远古祖先所经历的文化活动是与自然环境变化相伴随的,陕西存有极为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是我国发现古人类遗骸最多的省份,其遗存地点达100多处。这些遗址和文物充分佐证了陕西古人群落的进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