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绿肺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率1万铁骑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凯旋之际,一条保障汉长安城生活供给的人工运河——漕渠开凿工程修建犹酣。这条古老运河与渭河平行,从秦岭北麓向东直抵潼关,可沟通黄河水道。
漕渠修浚时昆明池尚未动工,但从昆明池完工后即与漕渠相通并成为这条保障大汉都城物资供应大动脉的漕渠入口来看,利用昆明池和漕渠构筑沟通全国各地直通长安的水运网络,也应该是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目的之一。
自从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引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后,八水绕长安格局基本形成。但在漕渠开通之前,汉长安城的城市规模已经发展至现在西安城城内面积的三倍,城内生活的近50万居民生活保障,特别是已经开始的对匈奴作战急需大量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于长安。此前,尽管绕长安城北滚滚东流的渭河也可以通航,但由于航线漫长且受河水季节性变化影响明显,从山东通过黄河和渭河向长安运送一趟粮食,运输船要在蜿蜒曲折的河道漂泊六个月。无论从长安城物资供给保障,还是大汉帝国开疆拓土战略需要考虑,正在成长为东方第一大国的汉帝国迫切需要一条方便快捷、畅通无阻的水运航道将帝国心脏长安与全国各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汉武帝在秦岭北麓开凿漕渠的根本目的。
漕渠修浚9年后,汉武帝时期又一重大水利工程——昆明池动工。尽管众多史料记述,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真正目的是训练水师、对付善于水战的昆明国,然而在昆明池与漕渠相通相连,成为漕渠起点和入口后,昆明池对保障长安城物质供应及汉帝国战略安全的意义,和其作为西汉水军训练基地的意义同等重要。
近些年,考古人员在昆明池东侧发现的昆明渠和漕渠遗迹,正是汉武帝将漕渠和昆明池这两大战略性水利工程融二为一的见证。考古结论证明,昆明渠的开凿年代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也就是说,在汉武帝第一次开凿昆明池时,连接昆明池和漕渠的人工水道——昆明渠同时动工。
昆明池上林苑
有沣水、潏水、滈水汇流其中的昆明池与行走在秦岭渭河之间的漕渠相互勾连,让漕渠航运通过昆明池延伸至长安城。漕渠也在以昆明池为渠首后,不仅与环绕长安城的另外5条河流渭河、泾河、涝河、浐河、灞河连为一体,直抵潼关,与黄河相通,一条以昆明池为起点,经黄河连接全国的航运大通道也就此形成。漕渠与昆明池联通后,长安城朝廷文武百官出游巡视、军队调遣外运,只要从昆明池码头上船,即可轻松东进黄河、南下江南;来自江南的稻米丝绸、山东的粮食布匹,只要通过水道,即可迅速北上西进,经漕渠到达昆明池货运码头。一度扼制汉帝国政治中心的物资保障供应问题,随着漕渠和昆明池建成彻底改观。昆明池与漕渠沟通之前,重型物资运输船无法进入长安,运输也非常耗时耗力;漕渠未与昆明池沟通前,漕渠水源只有水文状况受季节影响极大的渭河一个,漕运航道水量极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漕运速度和运输能力。昆明池开通后很快成为漕渠第二水源,昆明池不仅成为漕渠直抵长安城的货运码头,还成为漕渠水源的重要调节地。每至汛期,昆明池成为接纳漕渠过剩水量的蓄水池;到了枯水期,昆明池及其积蓄的沣水、潏水、滈水又可以随时补充漕运所需水源,确保漕运一年四季畅通无阻。昆明池与漕渠相互依托的以长安水运系统形成后,长安与全国各地的航运时间迅速缩短,航运能力也随之迅速提高。有资料显示,沟通昆明池的漕渠开通前,通过水路运抵长安的粮食每年只有几十万石;漕渠与昆明池联通后,全国各地经漕渠进入长安的粮食迅速提升至六百多万石。漕渠与昆明池互为依托,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进入长安城,也让汉武帝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动辄发兵数十万,北伐匈奴、南平吴越,实现他开疆拓土的宏图伟业。
然而,这还不是昆明池与汉帝国及其都城长安城不舍情愿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