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昆明池消逝一千年后,我在汉唐昆明池旧址——建设中的斗门水库和昆明池遗址公园施工现场看到,斗门水库波光莹莹,库区两岸桃红柳绿,重建中的亭榭廊桥倒映浩荡水波之上。曾经给汉唐长安城带来一千多年繁华与富足、滋润并哺育了让世人仰望的汉唐雄风的昆明池,即将以它曾经有过的惊艳迷人的风姿神韵重现在世人面前。昆明池这种时越千年的盛世重光,是不是也暗含了昆明池兴衰与一个时代之间的神秘宿命呢?
碧水鹊桥
被当地人称作石婆婆和石爷爷的牛郎织女出现在昆明池遗址那一刻,原本徘徊在昆明池舟楫穿梭、画舫游弋、鱼翔浅底历史中的我,突然被一种恍惚迷幻的情绪领向一个遥远而熟悉的神话世界。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有一座只有中国人的“情人节”——七月七日七夕夜才会在一轮圆月照耀下凌波出现的爱情之桥——鹊桥。然后,就有一对阔别已久的恋人分别从鹊桥两侧飘然而至。神话传说中万千喜鹊搭成的鹊桥横卧银河,牛郎织女踩着鹊桥,双眸含情,款款而至。牛郎织女相拥相抱那一刻,月光更加澄明、星汉更加闪烁明亮、天河之水也愈加清澈宁静。
这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故事。
在斗门镇石婆婆和石爷爷庙,面对昆明池旧址出土的牛郎织女石雕像,听当地百姓讲牛郎织女故事并再三申明昆明池是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总觉得有些迷离恍惚。然而,一旦打开汉昆明池历史身世,再比照昆明池考古发现实物,你又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建造的这座汉长安城巨型水库,的确与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故事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纠葛。因为牛郎织女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爱情故事最早被文人记录在案,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萧统选编的《古诗十九首》,而在《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登上大雅之堂500多年前,汉武帝已经在昆明池湖畔为牛郎织女石树起了两尊高达两米左右的石雕像。
昆明池·七夕公园
当年屹立在昆明池旁的两座石婆石爷像
鹊桥仙雕塑
牛郎和织女原本是银河两边两颗最亮的星宿。牛郎星也叫牵牛星,在银河西岸,织女星在银河东岸。牛郎织女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是在《诗经·小雅·大东》和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中。但《诗经》和《日书甲种》中的牛郎和织女,还只是两颗星星,与人无涉,也与爱情无关。汉武帝在昆明池建造牛郎织女石雕像,也仅仅是为了将先秦以来代代相承的象天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后人记述这件事时说,汉武帝“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也就是说,当年汉武帝仿照又称天河、天汉的天上银河模样开凿了昆明池,而在昆明池东西两岸建造牛郎织女石雕像,无非是告知世人:长安城西南这座水波浩渺的西汉水军训练基地,就是人间天河,并以此彰显大汉帝国国威。
昆明池边两尊石雕像的出现,让牛郎和织女从浩渺星空降落到人间,成为有性别之分的人,也为其后由两颗浩瀚太空中隔银河相望的星星演化出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由于《淮南子》“鹊桥填河(天河、银河)而渡织女”的记述,又名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神话爱情故事开始孕育萌生,并最终在东汉和南北朝经民间补充完善,渐渐成型。
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昆明池一山之隔的汉水流域流传也颇为广泛。2014年考察汉江,我发现甘肃西和,湖北郧西、襄阳,河南南阳都说他们那里是“乞巧之乡”、牛郎织女故事诞生地。从汉水之名来源于“天汉”之说来看,汉江流域诸多地方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发生瓜葛顺理成章。不过,考古专家已经得出结论,发现于昆明池遗址的牛郎织女石雕像的确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实物,而其他地方只有地方史料记载没有实物依据的情况下,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石雕也就成为后来人们演绎创作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最初依据——有了被汉武帝比作人间天河的昆明池,有了昆明池岸上两尊石雕勾勒的牛郎织女形象,人们才能够借助想象的翅膀,将发生在人间的爱情悲喜剧附丽于隔着滔滔天汉遥遥相望的两颗星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