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
汉军立即包围了郁成国都城,猛烈攻击。终因寡不敌众,郁成国损失惨重,国王甚至产生了投降汉军的想法。
可就在这个时候,战事却出现了转机。大宛趁汉军一门心思攻打郁成国,无暇顾及自己之机,偷偷派出骑兵从侧面突袭汉军,由于缺少打仗经验并且早已疲惫不堪,在遭到突然袭击之后,由恶少占主体的汉军终于支持不住,被迫向东边溃逃。大宛骑兵沿途追杀,汉军尸横遍野。逃跑的途中,那些曾经被李广利抢过粮食的国家或者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攻击汉军。李广利最后虽然成功脱逃,但当回到敦煌时,跟随他的只剩下几百人。
据说,李广利吃了败仗之后,事后诸葛亮纷纷出现。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也是让外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现象。那就是在每一次失败过后,总有不少人站出来指责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如果由他来负责这件事,结果绝不会如此糟糕云云,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他最聪明。可是,真轮到这些人领兵打仗,施展才智的时候,他们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或者干脆谦虚一番,把其他人推向火坑。由此我们联想到,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为什么自古以来自以为聪明的人有无数,却很少能够诞生独创性的发明的原因,四大发明被我们吹嘘了几千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只有这四大发明。并不是国人不够聪明,而是事后诸葛亮的俯拾皆是破坏了我们创新的环境。人们都害怕事后受到诸葛亮的指责,在更多时候实质上是好事者的中伤和陷害,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本能性地选择去做又一个事后诸葛亮。这样一来,事后诸葛亮多了,善于在事前搞创新的人和可能创新的人自然就少了,更何况,任何一次创新性成果的取得,都是奠基在不确定次数的失败基础之上的,妄图没有失望就有所创新,那只能是神话。
那么,李广利兵败大宛之后那些朝廷大臣们是如何陷害他的呢?大臣们都说原本不同意兴师动众地讨伐大宛,可是李广利却执意前往……言外之意,就是李广利不知天高地厚,以为仅仅靠两万人的业余部队就能够打败大宛,李广利真是太天真了,总而言之,李广利不配被委以重任。那么,既然李广利不配被委以重任,那么,又有谁能够被委以重任呢?他,他还是他,总之不是李广利就够了,并且,被打败的李广利越多,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就会相应提升。
大臣们都认为:本来这仗不值得打,但既然打了,而且打输了,就决不能这样算了。因为,这次败仗将严重影响汉朝的威严,让西域各国小觑汉朝,重新与匈奴勾结,导致汉朝几十年抗击匈奴的心血白费。因此,朝廷上下一致请求汉武帝再次出兵,为汉朝赢回威信。
第二次“宝马战争”
汉武帝得到了大臣的一致支持,大为振奋,决定要与大宛一决雌雄。和第一次西征相比,这一次的兵力和军需如下:
兵力:骑兵10万,由囚犯、无赖、恶少组成的业余部队20万,仍然由李广利率领。军需:10万头牛和骆驼运输物资,同时调50万只羊作为随军的肉食。其他:汉武帝还听说大宛人饮水都是接自城外,还特意派了几名水利专家随军前往。
李广利明白自己能够再次带兵出战的意义,如果再有什么闪失,别说小舅子,就是自己的亲儿子汉武帝也不会手软的。李广利只能拼死搏一会了,再说汉武帝这次配备的武器装备是一流的,人员众多,粮草充足,李广利也有了十足的底气,也该是他报仇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