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科技,帮助中国养活世界22%的人口——
“13亿人吃饱穿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面对过的世界性难题。科技部部长万钢清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如今,海南三亚超级稻“超优千号”示范基地,80多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抚摸着“超优千号”饱满的稻穗说:“这里亩产已经达到940多公斤。”
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科技,解决现实难题,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扎针神器”——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轻松解决婴幼儿、肥胖患者扎针找血管的难题;带上一块腕表,小孩、老人就能自动定位,不怕走失;大气灰霾污染源解析,找到了制造雾霾的“源头”……
药学家屠呦呦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人原创的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赖远明团队成功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无法攻克的世界性冻土难题”,创造了“天路”奇迹;裴端卿团队发现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
在陕西今年荣登榜单的6位院士中,管晓宏充当网络安全的“隐形卫士”;郭烈锦的“水蒸煤”带领我们进入清洁能源新境界;邵明安在“玩泥巴”中保护着青山绿水;张宏福开辟了岩石圈地幔研究新途径;康振生为三秦父老粮食丰收与“条锈病”“争斗”不休;王双明穷毕生之力为西部百姓寻找“光明”。
从实验室到火热的生活,从宏观到微观,一个个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一个个科学新发现逐步变成应用;一台台仪器或关键部件研制成功、一个个生产技术细节得以改进跃升,为现实生产生活带来一点一滴的变化。
院士的来历
两院院士是高精尖科技精英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一种尊重和一份殊荣。
中国工程院的成立,要从1978年说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期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田长霖,建议中国重视工程技术的发展。
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大会上,学部委员侯祥麟第一次提出了成立中国工程技术科学院的倡议。后来,茅以升、钱三强、王大珩等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都提出了相关提案。
1992年4月21日,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6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共同讨论,由罗沛霖执笔写成了一份《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报送中央。
在中央领导人相继作出批示后,相关部门开始征求对组建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有赞成也有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