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深化经贸合作。加快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优质优价、优进优出”战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加快实施陕西名牌地产品出口振兴暨外贸孵化工程,着力培育中小外贸企业、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培育“陕西制造”“陕西创造”和“陕西服务”品牌,努力保持进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促进品牌地产品出口实现质的突破。支持扩大高新技术、关键零部件、高端日用品和特色农产品进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加快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对境外重点园区的跟踪服务,推动境外投资项目加快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建筑工程企业的技术、装备和集群优势,引导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规模。
四是构建开放高地。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建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觉承担起为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试制度、试政策、闯新路的重任。要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强化政府服务创新,始终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把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在政府服务方面下大力气,在大幅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的同时,确保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有效,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性交易成本低、内外资愿意来、优秀人才留得住的营商环境。要全面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完善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为重点的贸易促进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金融创新领域,要对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积极吸引和设立国际金融区域中心、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加强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推进产业与金融融合,鼓励金融租赁等新业态发展。要积极创新对外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要着力推进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三个创新。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要充分发挥陕西作为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的至高性、唯一性和多样性文化特征,不断创新和完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模式,探索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陕西经验。
五是完善开放平台。创新重点展会平台,进一步提升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开放平台,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展会,强化政府间、企业间沟通协调和经贸合作。创新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合作实效。夯实产业合作平台,以提升开发区建设国际化高端化水平为重点,支持鼓励各开发区继续推动转型升级,推进半导体国际合作园区、中韩(陕西)产业园、临港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欧工业合作园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开启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开发区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新平台。完善各层次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外国元首、使节和代表团来陕访问机会,加强我省投资环境和优势产业的宣传推介。建立与外国驻华使节和商务代表的联系机制,组织企业开展对接交流。加速在境外布局我省商务代表处,构建“全球招商”服务网络。统筹利用各类涉外资源,突出重点区域,加强务实交流和项目合作。
三星70亿美元再投西安建二期项目
六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足用好中央现有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借鉴广东近期出台的吸引外资“10条”等政策,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政策措施的含金量,为扩大开放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尤其要在强化企业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加大政策的落实和责任追究上下硬茬,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凝聚开放合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大胆使用善于谋划、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开放型经济人才。完善省市县、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力量整合、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商协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协力开放的强大合力。(李雪梅 陕西省商务厅原厅长 史治军 陕西省商务厅综合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