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略定位、布局及功能
(一)战略定位
1.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
(1)中华国学之都及中华文化修学之都;
(2)中国红色文化圣地;
(3)丝路文化高地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心;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5)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2.中国红色文化圣地(延安)
(二)战略布局
一核 —— 一轴 —— 一地 —— 多环
一核—— 大西安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中心的功能核心区。
一轴—— 沿陇海线的从西向东,天水与大关中传统文化轴(包括甘肃天水)。即从天水(伏羲文化)——宝鸡(炎帝文化)—— 岐山(周文化)—— 法门寺(佛教文化)—— 杨凌(农耕文化,农林科技文化)—— 咸阳(秦文化)—— 临潼(秦文化、汉唐文化)—— 西安(汉唐长安文化)—— 楼观台(道文化) —— 阎良(变法文化)—— 渭南(道文化、景观文化)等
一地—— 延安(红色文化圣地)
多环—— 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关一天经济区各城市为节点的多环结构。中国文化中心功能在空间被延伸到大关中及关一天的整个区域,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心功能的核心层主要拓展层、辐射层的层层演进、轴线与圈层结合的文化中心的发展格局。实现大关中大关天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资源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文化协同发展。
(三)功能定位
1.引领功能
2.创新功能
3.辐射功能
4.汇聚功能
五、战略着力点:实施十大文化工程
1.历史文化传承工程
建设中华国学城,重点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传播机构、教育机构等。
历史上的关中书院影响巨大,建议恢复并扩大关中书院。
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人文科学研究教育机构建立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心)。在楼观台建设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在大雁塔、法门寺等著名佛教圣地建设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在传承的方式和路径上,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力量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二是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分析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深层解读和通俗阐释。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三是运用现代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红色文化弘扬工程
延安书局、延安干部学院是陕西红色文化弘扬工程的重要力量。
除上述两大机构外,陕西可在延安设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除进行革命史、思想史、创造史、治党史研究外,还可研究红色文化与国家治理、红色文化与全球治理、红色文化与反腐倡廉、红色文化与企业经营、红色产业发展路径等等。
红色文化研究院亦可创新干部培训方法;整合各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网路;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大众传媒和工作队伍,推出一批红色经典产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
3.现代文化创新工程
文化创新是包括精神、制度、环境、内容等多个层面。
重点是:做实文化创新的价值根基,培育创新改革的文化基因。
培育文化创新的市场主体,突破服务消费的职责边界。
搭建文化创新的公共平台,突破文化繁荣的生态短板。
4.公共文化建设工程
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强设施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就设施建设的数量、规模而言,整合现有资源,补足短板,完善功能,合理布局是工作重点。
5.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工程
应利用西安从事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师资力量雄厚、设施齐备的优势,把西安建成中华国学之都及中华文化修学之都,吸引各国文化人及大专院校、中小学生到西安修学、游学,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
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成立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会和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借鉴体育奥运模式,创建国际文化奥博会。陕西一年一度的丝博会,应增设文化专场,吸引世界文化精英参与,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落户西安或在西安设立办事机构。还可适时争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西安设立办事机构,扩大西安的影响力。
建立国学大师和世界文化大师来西安的交流讲学、访问制度,可为这些文化大师在西安设立工作室,设立文化大师交流中心,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文化大师会,吸引这些大师来西安讲学或定居。
6.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重点是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成熟大国相适应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构建文化素养提升的教育及培训体系,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