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产业繁荣工程
建设中国文化中心需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扶优扶强,支持省市文化龙头企业,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
搭建文化精品创作中心和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平台,鼓励一批有影响、散落于民间的文化人创办企业或工作室。
鼓励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与金融关联、与旅游融合、与科技嫁接、与互联网共生催生的新业态。
整合及提升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特色文化示范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尤其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应组织力量开发利用国外文化资源面向国际市场生产文化产品的离岸文化中心。
切实尊重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性,尊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的亲和力与包容性,发展特色文化经济。
8.文化形象提升及标识性设施建设工程
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应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全域、浑然一体。应建设占地4000-5000亩的中国文化博览园,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景观标识区和文化建设机构的主要承载区。
可设计代表中华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如:天人合一雕塑或人类文明塔。
利用城市环线,建设环城的中华文化展示带,尤其是十三朝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历史文化长廊。
城市雕塑应根据各区域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设计。如:3000个历代著名历史人物雕塑、唐诗词、器物等。
城市中报刊亭、交警岗亭、环卫工人休息室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均可根据历史文化风格进行创意设计。
现有的人文景观建筑群如:大唐芙蓉园、法门寺等,主要是充实文化艺术内容,使仿古建筑群落活起来。
9.文化人才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重点是培养造就和引进文化领军人才,如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家、艺术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投资运营、文化企业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以及文化策划推广、文化营销人才。
文化人才不仅要大数量,高质量,而且要结构优化合理。
10.中华优秀文化“试验田”实践工程
可以选择一个县或者一个或几个乡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试验田”,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试验田”实践工程。可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在全省建30个国学小镇,100个国学村庄或国学优秀社区、优秀企业等。
六、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1.成立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陕西省委省政府或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家学者、涉及文化的有关部门领导,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及文化龙头企业如:陕文投、陕旅、西旅、曲江文化等企业领导共同组成,尤其要吸引国内顶级的文化策划运营大师加盟,并由其担任运营总监。
指导委员会下设若干针对不同领域的专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实施监督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
2.明确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
应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和国内先进城市作为参照,进行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明确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布局与实现路径,作为行动的纲领和指导。
应向国家有关部委或国务院提出申请,争取把在陕西建设中国文化中心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文化战略性的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
3.制订细部规划和行动方案
各行业、各节点城市或区县,应制订本系统、本城市、本区县文化发展的细部规划及行动方案,以保证战略与执行的一体化。
4.摸清底子,建立文化大数据库
5.统筹整合,形成合力
发挥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整合西安、省内、大关中及中央在陕机构的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统一部署,打破层级体制的不利影响,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6.高点定位,重点突破
在战略实施上,采取高点定位,重点突破的策略。在路线图设计上,从目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向国家文化中心到世界文化中心,循序渐进。
7.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既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契合了西安当下的发展阶段转变。把科技与文化两个“轮子”协调好,使之从不同的维度,有机地为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动力,形成合力。
七、对策建议
1.牢固树立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牢固树立以文化中心建设为己任、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为目标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环境
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创造、保护这样一种宽松的文化环境,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应从目前的“办文化”“审批文化”向“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的方向转变。
3.严格的文化法治
除应落实执行好国家出台的文化法律法规外,还应该适应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尽快出台急需的地方性文化法规,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参与权,达到文化自由与文化秩序的平衡,引导文化的有序发展。
4.强有力的文化政策
切实解决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出多门、封闭运行现象,要兼顾文化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多渠道资金保障
建议由政府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基金”,初期规模为100亿元,中期300亿元,远期500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基金由政府发起,出资10%-20%,其余部分由海内外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投入,按基金管理办法运营。
部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可按PPP项目运营,吸引社会资本或机构参与投资或经营。还可以捐助、冠名、城乡共建、结对帮扶、民办、租赁等多种投入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办公共文化,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机制。
6.实施“中华文化中心建设工程需要转化的几大理念
(1)转变对文化的认识,树立大文化理念,充分认识文化是城市和区域发展无所不在的要素和力量。
(2)改变“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轻“文化”理念。
(3)从单一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向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城市建设并重转变。
(陕西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