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鄂全家福
二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言:“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史圣的判断显然受到西汉开国君臣:刘邦、萧何、韩信等人生轨迹启迪。然而,笔者发现2000多年后,收功于西北敦煌者:张大千、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李正宇、谭蝉雪、席臻贯等多位大家也皆东南人氏,本文传主何鄂亦不例外。
何鄂原籍江苏金山县(今已划进上海市),何鄂1937年在湖北出生,她名字中的“鄂”字就代表了那个长江中游的省份。这年注定要载入史册。7月7日凌晨,蓄谋已久的驻华日军向卢沟桥悍然发动进攻,遭到驻军29军官兵的英勇抗击,由此拉开中国人民八年神圣抗战的序幕,上海也成为淞沪抗战的爆发之地多次遭日寇轰炸,老百姓已无法生存。何鄂少年时代伴着八年抗战在漂泊中度过, 后全家辗转至古城西安生活。
1950年,靠“枪杆子、笔杆子”夺得天下的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在当时的六个大行政区,各设一所艺术学院。西北艺术学院便面向西北五省区所设立。首任院长是“新文学”运动中的 “狂飙诗人”柯仲平,副院长亚马、教务长钟纪明,各系主任和老师也大都来自延安鲁艺,经历过战火的磨炼,他们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学习风气,与解放初期简朴清新的社会风尚十分合拍。
何鄂从小喜欢画画,她能在15岁时进西北艺术学院学习,事情还有点传奇,由于在银行工作的父亲喜爱书画, 与大画家赵望云是好友, 家中常能见到齐白石等名家书画,母亲为知识女性,当过老师。从小受到书画熏陶的何鄂也喜爱上绘画,长辈便让小何鄂带上习作去赵望云家中请教。赵望云不仅是西北局文化处领导,也在西北艺术学院代美术课,便鼓励何鄂去学美术。在赵望云的支持下,当时才上高一的何鄂进入西北艺术学院,先是读预科,之后半是好奇半属命运,何鄂成为美术系雕塑专业第一个女生。更加幸运的是教西洋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老师为我国鼎鼎大名的美术家王子云,他留法九年,曾与法国著名雕塑家朗多维斯基共同完成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坐像。1940年抗战时节,王子云担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对敦煌莫高窟进行过调查和临摹。由王子云担任老师是何鄂的幸运,名师出高徒,这是规律。使何鄂在一起步便学到西洋与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明白了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目标,从而树立起人生的远大风帆。何鄂曾自豪地说:“我是新中国第一批雕塑人,也是当时西北第一个投身雕塑的女性,当时才15岁。”之后则是 对雕塑的“热爱和执著”支撑她走过了这60多年漫漫求索的艺术之路。
1955年, 18岁的何鄂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当时一腔热血,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在支援大西北的热潮中,何鄂被分配到兰州,先后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兰州艺术学院工作。
六十年前,兰州还十分落后,房屋陈旧,电灯昏黄,空气干燥,风沙弥漫,关键是正处在一切物资都短缺的票证时代,吃碗牛肉拉面便是奢侈。好在何鄂从小懂事,沉稳干练,不怕吃苦。她在这座城市恋爱结婚了,丈夫张玄英也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比何鄂高一级,在中学教美术,志同道合,不久大女儿出生,更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希望。
岂料,孩子出生不久,便进入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严峻时期。三年灾荒, 甘肃为重灾区,夹边沟劳改农场,定西孤儿园都是沉重的话题。许多单位解散, 全国缩减2000万职工。1962年何鄂所在兰州艺术学院撤销, 人员要遣散。时任艺术学院院长的常书鸿同时也在敦煌文物研究所担任所长,号召老师去敦煌。但当时敦煌的情况远不能与今天的敦煌热、旅游热伴随的浪漫神往相比较。敦煌距兰州1200公里, 虽有兰新铁路相通, 其时蒸汽机头, 时速慢, 设备差,三天三夜到酒泉再转乘汽车, 又是几天折腾, 才能到达敦煌。敦煌即使对同在一省的兰州人来说也遥远的如同天边。何去何从?女儿才两岁,家怎么办?对何鄂、对小夫妻俩都是严峻的挑战。这期间,何鄂也曾在西安找单位,但解散压缩是全国性的,自然没有结果。在无奈的挣扎时,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召唤,让何鄂选择了敦煌。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得庆幸何鄂选择的是何等正确,作为雕塑家何鄂若无去敦煌这一步,之后的一切辉煌都无从谈起。遗憾就不仅仅是何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