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母亲河的史诗雕塑(上)

时间:2018-02-01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但敦煌文书中发现的一件关于古代雕塑工匠的契约却使她深受刺激。唐清泰二年(935年)《敦煌赵僧子典儿契》分明记载塑匠赵僧子家中被水淹没,衣食无着,无奈之下,将自己未成年的儿子

典卖给别人家抚养。这份千年前的典约清楚表明:一方面,大量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匠创造了非同寻常的传世经典;另一方面,他们身份卑微,贫困坎坷,寂寞清苦。还有文书表明工匠们一天只有两顿饭,早饭是带水面食,晚饭只有两枚胡饼。敦煌遗书中还有一首诗:“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说明工匠世代为奴, 手艺则祖辈传承。

我国著名学术泰斗陈寅恪曾说:“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其实,不仅是文化世家,学业学术的因袭继承。许多行业,比如梨园戏曲,绘画雕刻,乃至包容精绝技艺的各类工匠都由于祖辈相传而源远流长。由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正是那些大量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匠,祖辈相袭,把绘画雕塑技艺推向极致,创造了敦煌莫高窟这座人间罕见的艺术宝库,而他们的命运却是如此的不堪……

不知不觉间,年轻的何鄂浮燥远去,心态平静下来,脚步变得沉稳,困难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在敦煌的日子,对于学雕塑专业的何鄂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渐渐地找到了雕塑专业的归属感,也找到了人生的自信。

她对塑有佛塑的洞窟进行考查、登记和研究,分清塑造的时代和表现出的风格。她先后临摹了194、197、416等5个洞窟的敦煌彩塑。这些从北魏到隋唐的彩塑,让她屏心敛息,用心去感受,仔细地研究,再忠实地临摹,从中领略到北魏彩塑的淡雅、恬静、敦厚;唐代彩塑的热情、奔放,灿烂辉煌。何鄂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临摹中,经验也在不知不觉地积累, 眼光在无数比较中提高,这种深厚民族文化艺术的直接熏陶,何鄂的眼界与修养获得极大提高。为日后的雕塑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何鄂辅导儿童学习雕塑

何鄂终于迎来期待的曙光,一天在摹制完一身天王后,开始摹制第二身天王时,她意外发现,这一对天王身上居然有13处不同之处,在那一瞬间她像被人猛砸了一拳,因为似乎窥见了千年前那位雕塑家的心思:我就是要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同样在那一瞬间,开启了她和那些古代雕塑家们心灵的对话,仿佛听到那位不知名的雕塑家的倾诉,这令何鄂非常兴奋。

从此,何鄂开始认真分析每一身雕塑的特点,从中去领悟那些古代雕塑家的创造与才华。她自身摹制的技艺也不断提高,尽管是缩小版,也达到酷削神似、以假乱真的地步。研究所把这些仿制品用于对外交流,引起外宾极大的兴趣,一位日本客人竟三次到敦煌购买何鄂摹制的佛塑。

此事导致何鄂的另一次感悟。在古都西安的一次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上。何鄂看到自己摹制的作品被收存在一本画册中,还清楚的写着何鄂摹。刚看到的时侯,她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劳动受到别人的尊重。但突然之间她感到有点蹩扭、有点沮丧,开始,并不强烈,但慢慢地却在心头凝聚成了个事儿。因为何鄂渐渐地想清楚了:尽管她可以把古人的作品临摹得以假乱真,但是这艺术的光芒仍然属于古人不属于她。

这种感悟让她开始反省自己的雕塑道路,意识到作为一个雕塑家如果不去创造,不去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雕塑语言,就绝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已的作品。而那些历史深处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给后人留下的最为可贵启迪,便是两个字:创造。

这种反思其实是平庸和卓越的分水岭,是任何有出息的艺术家必然要经历的里程碑。这也可以说是何鄂在敦煌12年里最宝贵的收获。(王蓬)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