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探索实践,来之不易的经验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这样的活动,只是村游网所有业务中所做的一件小事。村游网真正想做的事情更有意义。
村游网成立于2012年,通过乡村旅游营销,连接商户和游客,带动乡土特产、乡村养老,从而连接城市与乡村。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村游网在全国共有8个运营中心,业务范围覆盖全国10多个省,入驻商户数超过5万家,注册用户超过200万,其中企业用户超过两万家。
村游网用五年时间,一直在默默探索和践行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这些经验的获得来之不易。
五年时间,村游网见证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深刻感受到行业发展的阵痛,同质化严重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太快了,却也正是因为快,整个行业根基不稳,整个行业缺少学术支撑,缺乏思想体系,更缺专业人才。目前行业从业者基本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全靠经营者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即使某地区发展得不错,却又因每个地方差异明显,不能盲目复制。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对乡村旅游极其重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推动乡村发展,进行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国家旅游局联合12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以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乡村旅游,而村游网是在此领域发展的佼佼者。
虽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实践中困难重重,村游网却始终以带动村民致富为己任。在五年的时间里,村游网以互联网为工具对景区、度假村、农家乐、农庄、民宿、农产品等多种业态,3000多家经营户进行实践,为行业提供营、销、管、培、投五大服务,搭建了体系化营销解决方案。事实证明村游网为行业探索的道路是可行的,多地在落地村游网的方案以后,经营户开始扭亏为盈。
冬天的野竹坪
让乡村更美,让乡亲更富
村游网告诉经营户怎么用好互联网,怎么满足游客需求,比如从需求反向去推自己该做什么。至于怎么做,村游网给工具,给方法,做示范,为他们增加收益不断助力。
在乡土特产销售上,村游网更有游客上门体验,再下单购买的模式。
另一方面村游网通过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互动和抓流通体系等手段,结合自然禀赋和产业实际,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了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充分发挥了以互联网为工具的作用,让乡土特产与市场无缝对接。
此外,村游网搭建了自驾车俱乐部、亲子俱乐部、银行等数千个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乡土特产从农村走向城市。村游网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开启了“游购模式”,通过村游网的营销推广,游客在乡村体验过后,通过他们车辆的后备箱将优质的乡土特产带回城市,通过对游客车辆后备箱实行“共享经济”,即解决了邮寄问题,又解决了贫困偏远地区没有客源的问题。
更早之前的2014年,村游网就与重庆市扶贫办合作,运用了这种模式,在重庆10多个贫困区县试点成功,上报到国务院扶贫办得到高度认可,村游网被定义为旅游驱动型农村电商。
在发展的过程中,村游网进一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屏障。村游网已为全国50多个县市地区搭建了全域旅游营销平台,将贫困村和贫困户也搬上网。
该平台通过对本地的自然风光、乡村民俗、乡土特产等信息进行展示介绍,接受网络预定和支付。城里游客下单,农家乐老板手机就能收款,可以提前备餐,留房,准备农特产,既扩大了销路,又节省了成本。
为了能多给各大景区、度假村、农家乐、农庄、民宿、农产品找到更多的盈利增长点,村游网对3万多家经营户深入研究卖什么怎么卖。想方设法给它们增加产品线,在可卖的产品增加的基础上,盈利变得可观起来。这使得很多乡村的旅游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产业档次从低到高,业态从少到多,逐步形成了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特色村寨型等多种类型,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
在整个体系渐趋成熟以后,村游网很成功的试点了乡村养老。村游网让合作的农庄增加养老项目,让农庄将周边的闲置房子全部租下来,然后装修,再通过网络输送客源。通过客户的预定,解决农民的闲置房问题。村游网此举却有着深远的考量,发展乡村养老并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解决一套房的问题。更多的是这些城里人下去后所带的资源,不管是金钱还是思想,都能促进当地的进步,对乡村和城市的链接大有裨益。
村游网的一系列实践为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让乡村与市场经济真正接轨,通过多模式灵活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富裕了起来。
村游网将实践出来的经验并未藏着掖着,而是分享给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户。为此村游网组织行业专家、优秀从业者等50余人,成立了村游学院,汇集数百个成功案例,研发系统化课程。自2016年,受各省旅游局、扶贫办邀请,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系列培训200多场,围绕乡村旅游业态策划、产品定位、营销创新,管理与服务提升等方面,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人才,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王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