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遗址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
统万城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直到清代后期才被重新发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著名学者、西北史地专家徐松(1781年—1848年)任榆林知府时,命其属官横山知县何炳勋寻访夏州城,即统万城的故址。事实证明,他推断夏州城故址在怀邑(今横山)之西80余里、黑水之南、朔方水之北的大致方位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城址还要偏北一些而已。归来即将调查收获写成《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该《禀》辑入《横山县志·艺文志》(1929年石印本),为尔后的斯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统万城就定位于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
1956年,陕西省文管会俞少逸调查了统万城,呼吁:“我们深感到统万城遗址在中国民族史以及建筑和考古等方面,都是值得加以深入调查研究的。”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考察统万城及其周围地区,他以历史地理学家特有的渊博和睿识,提出一个被以往史家忽略了的十分尖锐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统万城初建的时候,这一带的自然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70年代,戴先生奉陕西省文管会之命又多次调查该城址,并进行试掘。使用仪器现场勘测的结果,校正了前人步测或拉尺丈量的误差,从而绘制出精确的城址地图。从而证明《统万城铭》的有关描绘是本诸事实,洵非虚语。至于马面仓储内掘出的大量植物标本,更是当时这一带植被茂盛、环境优良的物证,证实了侯教授的疑点是正确的。统万城出土了不少文物,最有名的“大夏石马”现摆放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另外一个收获则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解开了所谓“蒸土筑城”的千古之谜,但城墙中筑进去修城人的尸骨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如果说何炳勋是近代寻找、考证统万城第一人,那么戴应新先生就是现代统万城考古勘测第一人。
统万城的发现是研究鄂尔多斯沙漠气候变化的标尺,是植被、地理变迁的根据。唐代诗人李益等就到过统万城,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由于这部《大夏国与统万城》考古书稿是当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因此对统万城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军事、文化、建筑等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在宋以前,有一位叫王延德的人就是从统万城出发,朝着鄂尔多斯沙漠经宁夏、甘肃、青海过新疆到达西域的,这就是陕西北边唯一的一条丝绸之路,对于研究当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文 / 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