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特色小镇:“好钱景”从不是一蹴而就——陕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新路

时间:2018-05-30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一只“鎏金铜蚕”从博物馆“复活”,即将“吐丝”织一个别具特色的小镇。

日前发布的《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镇——丝绸之路见证者“鎏金铜蚕”的出土地:陕西石泉池河镇。借助一个铜蚕以及铜蚕背后深藏的丝绸文化,当地将被打造成为陕西省又一个全新的特色小镇。

三十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小城镇大问题》中指出,小城镇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发挥优势,建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

三十多年后,特色小镇在中国遍地开“花”,陕西特色小镇建设也“蒸蒸日上”, 2018年陕西将继续精心打造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

与此同时,陕西小城镇规模体量较小、经济总量不足、规划建设滞后、设施老化缺失等问题也影响着各特色小镇自由“发挥”。更为严重的是,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等新问题也开始困扰着陕西特色小镇建设。陕西多达几十个古镇,从游客角度而言粗糙的仿古、简单复制的小吃让古镇变得千篇一律,特色全无……

文化活力:小镇建设的点睛之笔

汉中褒河景区举办的第二届汉中栈道文化旅游节上,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受邀和现场观众一同畅谈汉文化。现场游客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这个活动在宣传栈道景区的同时,也弘扬了汉文化,既接地气又有人气。”

或许是受近年文化旅游热的影响,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其他旅游项目,都有“文化+”的影子。比如《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几个重点旅游项目: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汉中汉文化极其独特的优势,在项目建设中挖掘和展示汉文化,其定位也紧紧围绕汉文化展开。例如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城市景区、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城市公园、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博物馆社区、中国第一个汉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第一个世界汉文化乐园,均通过注入文化活力来为景区提神、点睛。

此次,石泉县池河金蚕小镇的建设也是主打文化牌。“鎏金铜蚕”走红后,该镇也“声名鹊起”,准备借助入选省级重点镇的建设机遇,做大“金蚕”IP。此外,当地坚持举办“开蚕门”文化旅游活动,与此同时,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金蚕文化研究和教学实践基地,挖掘当地和“蚕”有关的文化潜力,为当地注入丝路文化的独特内涵。

同样的,铜川照金镇提出了“红色即民生”,通过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其红色文化底蕴,发展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名镇之一。“后稷之乡·农科小镇”是杨陵区五泉镇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五泉镇将农耕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商儒文化等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融合发展,为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五泉经验”……

这些项目的一个最大共同点,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打造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以照金为例,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当地专门成立了教材研发工作小组,再次研究、挖掘、梳理照金革命历史,针对普通游客、青少年编写整理出《照金革命史》课件、28个照金英雄人物生平、5个照金英雄故事等特色教育教材,进一步将其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这些无疑是给陕西其他特色小镇一个很好的启发:要想建设好小镇,先要学会讲故事,会打“文化牌”,以故事、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当地文化的活力。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