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特色小镇:“好钱景”从不是一蹴而就——陕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新路

时间:2018-05-30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马嵬驿

资源作“皮” 产业为“骨”

一条小吃街、一头驴、一排仿古建筑,似乎成了陕西特色小镇的固有“特色”。这些小镇多半依据原有村镇,将原始基础改造成旅游古镇,缺乏以其他产业为支柱的特色小镇布局。仅凭“千人一面”的小吃和人造景观,很难真正满足“挑剔”的游客。说白了无非就是袁家村、马嵬驿的复制版,而且复制的还有些走样。

据记者了解,目前陕西所谓的特色小镇,基本是以一县一小镇的规模在建。有的小镇已经接近烂尾,有的小镇却准备投入,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真正特色鲜明的小镇只有个别几个。文化资源只是一张好看的“皮”,你把它挖掘出来,宣传出去,把游客吸引过来,让游客能够在这里产生消费。但与此同时,除了单一的文化资源,不筹划不布局,小镇没有让游客真正感兴趣的实质项目,大家看完之后简单吃饭就走,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同样收益甚微,不容乐观。

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到“鎏金铜蚕”后,不少学者专家、媒体和游客都慕名前来,在石泉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顺便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

但是真正让金蚕小镇“特”起来的,一定是该镇在蚕桑方面形成的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

华阳古镇

以洋县华阳镇为例,当地最有特色的就是“秦岭四宝”,此外,在古镇“古”的文化基础上主力发展旅游产业。但是该镇讲述“秦岭四宝”故事的方式还是很单调,但凡宣传就是“通稿”语言,如果不是亲见,游客们甚至都不知道华阳镇还有熊猫,即使有印象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对比川渝等地,在大面积系统宣传互动的基础上,熊猫等特色已经变成了当地的旅游关键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网络科技等方式,“秦岭四宝”同样可以实现与观众的线上互动,深化当地独有的特色。

即使是简单的玩和游览,也需要把项目当做产业来做,get到游客的需求点。

毕竟,从长远来看,只有深挖产业潜力,“特”起来之后才能“硬”起来。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