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特色小镇:“好钱景”从不是一蹴而就——陕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新路

时间:2018-05-30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泾阳茯茶小镇

特色内核不止表面

产业基础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建立的,比如绍兴的黄酒小镇和浙江其他以丝绸、茶业为主产业的小镇,它们无一不是具有多年的历史传承。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将景区的文化资源变现为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要让文化特色浮于表面,通过挖掘独有的文化特色,将景区特色做优做精,让游客念念不忘。

例如,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里有一个影院,专门播放一些红色记忆之类的纪录片,但是这些纪录片不能拷贝,在别的地方也看不到,因此只能在西北局革命旧址看,你到别处都不会有。如此一来,当地产业项目的独有性和优越性一览无余。

袁家村戏台子

再以网红民俗村袁家村为例,当地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民俗”。通过定位将关中地区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起来,再将该地区特有的民俗小吃、茶馆、技艺、游乐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方式结合在一起。设计规划之初,所有的构架都是以“来不来人”为核心,通过几年的精心运营,袁家村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开辟出乡村旅游的“袁家村模式”。

反观模仿袁家村的重泉古镇、和仙坊、张家窑等等,因为特色不够明显,人气不足、盈利效益差强人意。再比如将军山古镇,以古来将军第一人关公为主题,打造“忠”“孝”“礼”“义”的传统文化。虽然镇上的美食街人气不错,但是整体来看,该镇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在项目中除了关帝庙和几处文字介绍外,“关公文化”的内涵并未得到深挖,文化特色浮于表面,缺乏创新与融合。

美食只是小镇的装点而非小镇的本质,如此本末倒置地发展下去,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小镇,很可能会沦为一个路人用餐的中转站。

对于旅游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很多小镇的特色明显,也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故事典籍能讲一堆,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仍然难以长远,究其原因,还是特色浮于表面。对于文旅主题的景区而言,体验性和参与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如果每个景区的项目都毫无特色,同质化严重,所谓的产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惠民项目到最后难免落得了坑民的名声,游客越来越少,商家惨淡经营,最后留给当地的只剩一地鸡毛。

诚然,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早上撒把米,中午就要等着蛋。前期,认真规划,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根据当地的文化内涵,合理且长远地规划小镇,让特色更明显,决不能为做小镇而做小镇。为产业带动、文化延伸做铺垫,把产业规划做到深处,让产业和文化融入小镇的特色核心,如此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不然就像有些小镇,文化和产业做到最后,都输给了小镇内拉磨的那头驴了,那才是真的悲哀。

像金蚕小镇这样的“丝路”小镇,除了做出特色,在国际化方面还要狠下功夫,真正立足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说容易,做好难,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当地建设者真正领会“鎏金铜蚕”的故事,用中国的视角结合国际化的格局把这个故事讲好。不然就真的辜负了“鎏金铜蚕”这么有价值的文物,辜负了陕南丰富的蚕丝文化。

对于陕西而言,特色小镇一拥而上的现象着实需要警惕,不求数量但求特色,通过文化输出和产业的辐射形成小镇的影响力,让小镇小而精、小而美,通过特色小镇为当地经济发展探出一条新路,由此成为当地文化展示的窗口,成为讲好地方故事的平台,成为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的好渠道,这才是特色小镇真正的内核与特色。(张伟 吴德锋)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