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挖掘机的轰鸣声将西安高新区带到了人们面前。
从当初的几间厂房到而今拥有行业的全球话语权,众多企业成长于高新执世界牛耳;从漫长艰苦的谈判到美国同行咬牙接受超高报价,皆因我方的技术、工艺、材料让对方心动不已,这些企业从高新出发和世界对话;几间教室几位老校长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仅用几年时间,就让一所学校成为教育界的传奇,高新一中在这里成长壮大;以韩国三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安营扎寨,让高新区成为西安最国际范儿的片区……
作为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历经20多年的辛勤耕耘,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开发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发展最具活力之地。
这里不仅以高新技术闻名于世,身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这里同样文化积淀深厚,卧虎藏龙。如今,高新区开始了新的思考,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以高新科技助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擦出火花”
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文化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来呈现,而科技也要挖掘其文化内涵才更具生命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恰是文化与科技交融并迸发火花的核心领域。在西安高新区,集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角自2006年就已吹响。高新区以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自2009年至今,高新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创意产业。目前,区内已聚集2000多家创意企业,创意产业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高新区增长最快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
“西安要高举文化自信大旗,以‘文化+’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强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2016年底,陕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在调研西安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
对西安高新区而言,如何紧抓时代政策发展机遇,依托高新区既有的强大新资源基础以及科技统筹能力,在新的互联网浪潮中,实现西安高新区“互联网+”文化的产业裂变与升级,则是摆在高新区面前的新问题。
事实上,多年来,高新区“理科生”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高新区也有“文科生”的一面。西安高新区在文化创新方面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出版等方面发展突出。从2006年起,高新区借助本地的“土特产”——高科技,与陕西文化融合,依托金融贸易吹响集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角。近年来,高新区以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等园区平台从图纸中缓缓走来。
文化高新,其命维新
号角已经吹响了,立于科技之巅,助力文化跨越发展,高新区在行动。
一年来,高新区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烈,丝绸之路艺术节、金秋文化节、“MIST”西安高新夏季音乐节、新年音乐会等丰富的品牌,全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19场。创作推广如“唐延路”主题MV,“早餐的温度”微电影、动漫卡通等文艺作品,挖掘高新区文化艺术优质IP……
除此之外,西安高新区积极举办系列文化艺术活动。2018年4月20日下午,由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与中国西部第一智库——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部发展论坛》杂志社承办,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主讲的新时代西部大讲堂之“丝路明珠,文化高新”高新文化大讲堂在西安高新区都市之门A座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张岂之先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活动的分论坛环节,在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的主持下,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省政协文教委原主任雷涛,陕西省商务厅原厅长李雪梅,陕西省及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梁锦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商研究专家李刚以“文化高新、其命维新——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西安高新区发展新使命”为主题坐而论道,为高新区发展建言献策,各抒己见,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并对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多条可行性建议和意见。此次大讲堂的圆满举行让 “文化高新”的品牌传播力越发响亮,“文化高新”新形象越发深入人心。
如今,西安高新区全面实施《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暨2018年八大攻坚行动方案》,未来三年,高新区实施“一年攻坚、两年突破、三年超越”,到2020年全面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大西安都市圈的首善区,高新区吹响了“大干123,建好首善区”的号角。作为目标的一部分,“文化高新”品牌的建设,将更好的营造西安高新区良好的文化氛围,竭力助力大西安建设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点燃高新区文化事业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