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郭裕禄袁家村发展传奇的奠基者

时间:2018-07-18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王星苑(实习)

陕西礼泉县袁家村,渭北旱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却在10年内创造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奇迹,成为陕西著名、全国知名的典型。2017年,袁家村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均年收入7.5万元。仅 “五一”小长假期间袁家村景区游客突破70万大关,平日里游客达到万人,日营业额200多万元,吸纳周边村民及外地30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2万多农民增收致富。

郭裕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原党支部书记。 1970年起成为袁家村的掌门人,2000年从书记岗位退休,至今已经近18年。

然而,说起袁家村的成功,人们依然会说,郭裕禄老书记功不可没。“没有老书记,就没有袁家村的今天。”村民们由衷地赞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离任10多年的老书记,被村里人如此尊敬和爱戴。郭裕禄,这位已经 73岁的老人,在袁家村发展的过程中,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初夏的一天,在袁家村的茶馆,我们见到了如约而至的郭裕禄。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声音洪亮,一件白色T恤衬出干练和洒脱,毫无花甲老人的迟暮之感。或许是刚刚完成今天的食品质量和卫生检查工作,他情致很高,面对我们的提问侃侃而谈,毫不保留。我们的交谈十分顺畅,历历往事在他清晰的思维、本色风趣的语境里一一生动再现。

勇担重任 

谈起袁家村发展初期的情景,郭裕禄用一句 “把苦吃扎实了”来形容。

1945年郭裕禄出生在礼泉县的郭家村,年少时跟随父亲来到袁家村。也许父亲也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决定改变了郭裕禄与袁家村的命运。年少时的郭裕禄生活艰苦,因为家里穷,13岁时郭裕禄才有机会就读小学一年级,并且每天早上上学前要先拾满一笼粪才能去学校。因为家里穷,家里兄弟四人结婚时都用的同一张桌子。即使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很优渥,郭裕禄最爱吃的还是辣子夹馍。却也正因为受过苦,郭裕禄对穷苦的村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看得很重。这无形中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因为家里穷,还未上完初中,郭裕禄便去外面打工。打工的这段艰苦经历却开阔了他的视野,又因为好学肯干不怕吃苦,在村里一起出来的年轻人中他很快脱颖而出。如果不是因为1970年回村,郭裕禄的人生恐怕早已是另一番面貌。

1970年,郭裕禄25岁,风华正茂。彼时的袁家村全村37户人家,不足200口人,400亩耕地分布在弯曲不平的古河道上,是一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的穷村庄,12年换了35任队长,越换越穷越烂,是出了名的“烂干村”。因为队长是每家每户轮着做,1970年轮到了郭裕禄。郭裕禄却并不愿意担任队长,他觉得当了队长就要干出成绩,但袁家村缺山少水,也无自然资源,落后穷困的面貌难以改变。乡里派来干部做郭裕禄的思想工作,10天后,郭裕禄应承了,当上了袁家村的第36 任队长。这一干,就是30年。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情,郭裕禄便不再顾及任何艰难困苦,他勇往直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立下决心要让袁家村改变落后面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可为。”当年毛主席的这段语录给了他坚定不移向前奋斗的信心,于是,年轻的郭裕禄开始了袁家村逆天改命之路。

上任后郭裕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与村民讲清袁家村的困难,动员大家凝心聚力共同改变贫困面貌。他对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要靠乡上、县上、省上来改变我们吗?不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只有袁家村人才能改变袁家村的面貌。”

虽然郭裕禄有破旧立新、做出成绩的决心,但长期的落后已经让村民们缺少了信心,他的想法并非所有村民都支持。有的村民甚至说:“郭裕禄当队长,大家要把要饭的装备准备好。”连郭裕禄的父亲也以旁人的口气说:“走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属猴的。”意思是郭裕禄接手也是一样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郭裕禄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郑重向全体村民承诺:“两年后,我要给全村每人缝一床新被子,让袁家村的光棍汉都能娶上新媳妇。”为了实现目标,郭裕禄动真格了,先是硬是让前任队长(叔伯家哥哥)还清大队700元欠款,还带人以“上房揭瓦” 的架式为队里追要欠款与粮食,又撤换了父亲看菜园的工作,原因是当时掌管生产队菜园的父亲将井水首先引入了自家的自留地,这样“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整治与管理,当时在周围村里都引起了轰动。“有人说我不近人情,我也为此事烦心,但我觉得自己没错,当干部就要敢于担当,秉公处事,有德才能有威,大家才能听你的。现在的腐败坏就坏在公私不分、私欲膨胀上。”谈起这些事,他坦然说道。

郭裕禄深知只有真正做出一些成绩,村民才会相信自己,袁家村才能真正的发展。为了解决温饱,郭裕禄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通过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造渠,把村里的坡地、小块地翻了个过儿,变成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因为土地贫瘠,没有肥料,郭裕禄将村里仅有的360元钱拿出去买了3头公牛,公牛养大后,卖了2800元。郭裕禄再用2800元买了9头母牛,后来经过繁殖,共有公牛母牛90多头,解决了肥料问题。在这期间,郭裕禄还发动村里的男女老少上山拾羊粪,整整坚持了3年。当时有人怕笑话,郭裕禄对他们说:“怕啥!笑话?穷得没粮吃不怕人笑话? 穷得没衣服穿不怕人笑话?”

土地平整肥沃后,水源却成了问题。袁家村所属的烟霞公社原有一个抽水站,水源来自泾河,但通过四级输送,流到袁家村时已是杯水车薪,而且灌溉一亩要收费 10 元。“10 块钱在当时够一家人一年的油盐酱醋了!”郭裕禄想,如此受人制约,不如就地打井。

于是,袁家村又先后打了5眼井,既解决了全部农田的浇灌,又为村民装上了自来水。虽然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都靠着郭裕禄身上那一股拗劲,定下来的发展路子绝不回头,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了成功。生活得到改善的村民不仅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而且每年向国家缴纳几十万斤的粮棉。

有耕耘必有收获,有志者事竟成。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袁家村逐渐改变面貌。在郭裕禄的带领下,袁家村人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他们团结奋战,改土造田、打井、修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连续换来粮棉丰收,粮食产量从1970年的每亩165斤逐年提升到了1650斤。袁家村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郭裕禄用他的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获得了村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