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郭裕禄袁家村发展传奇的奠基者

时间:2018-07-18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王星苑(实习)

 工业致富

一心想着怎样才能给群众带来好处和福利,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郭裕禄,有着自己的坚定信仰。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先解放全人类,然后再解放自己,你把大家都没弄富,你把一个人弄富了,不顶什么用。”如何让村民真正摆脱贫困,成为他日思夜想的夙愿。

解决粮食问题后,郭裕禄开始了新的计划。他深知仅靠种田,永远创造不出富裕来。郭裕禄多次召集村民开会宣传:要让肚子吃饱,首先种好粮食、务好农。要让肚子吃好,就要创办企业、建工厂。彼时在村东头的坡地上,由三个人包干建起一个瓦厂。两人做砖,一人烧窑,以工分制与村里结算,多劳多得。那时一窑砖可卖4万余元,这刺激了郭裕禄。“泥土能变钱,石头为什么不可以。”郭裕禄说干就干,毫不耽搁,很快发动全村到附近的九嵕山上拉回石头,烧成石灰,最多时一天生产石灰80 吨,30多元一吨一天收入就是2000多元。 

短短几年间,水泥厂、硅铁厂、养牛场、建筑队、海绵厂、金属结构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先后上马。袁家村仿佛变成了一座印钞厂,到处一派勃勃生机。1978年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决定,此时的袁家村村办企业已经搞得红红火火。1979年,周边村庄到袁家村做工的就有200多人,每年从袁家村领走的工资高达8O多万元。

“站在村头看世界,立足袁家想市场”,郭裕禄这样引导村民。改革开放后,发展村办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袁家村发展的主导思想。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 年袁家村成立了“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 12个子公司,是一个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并迅速融入大西安经济圈,实现了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成功转型。村民年平均分配现金 4500元,家家住上小洋楼,家家有大彩电、冰箱、席梦思床,70%的农户家里装上程控电话,被誉为 “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到2000年,袁家村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康村”。

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无形中印证了袁家村的成功。1980年,有人质疑袁家村取得的成绩,被人举报作假。结果当年夏天由西安市委、礼泉县委 、公社党委组成的 13人调查组进驻袁家村,开始了长 40天的内查外调。调查组审查了袁家村自 1971年至 1980年间的所有账目,丈量了村里的全部耕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查明袁家村这个全国农村典型到底是否名副其实。调查结果证明,耕地数量准确,产量没有水分,会计账目清楚,没有作假虚报。这次调查不但没有查出问题,相反却总结出袁家村脱贫致富的五条基本经验。调查组肯定,袁家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方向是对的;实事求是,不虚夸,在分配上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村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未花国家一分一文,在政策上不搞一刀切。

“如果那时我完蛋了,我敢说今天的袁家村就不会是现在的模样。”回忆此事,郭裕禄语气激昂, “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干部,我坚信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路,到啥时候都不会有错。”

郭裕禄的付出最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1977年 8月20日,郭裕禄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1989年9月 28日,郭裕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西安接见郭裕禄,对袁家村走集体致富的路子给予了肯定。随后郭裕禄又连续当选党的十二大和十四大代表,并担任礼泉县委副书记。1990 年 4 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前往袁家村视察,挥笔为袁家村题写了“劳动致富,无尚光荣”八个大字。

身陷风波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就在带领袁家村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时,郭裕禄遭遇了人生的低谷。1995年8月,《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续刊登5条关于郭裕禄的“内参”,涉及的内容,条条都是致命罪——盗窃唐昭陵国宝壁画、用大货车到云南贩卖大烟、肆意挥霍国家扶贫款50 多万元、贩走私车……5条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陕西省纪委立案调查。

当郭裕禄第一次听到有人写内参告他的时候,他还以为在开玩笑。郭裕禄内心坦荡,做事光明磊落,他想不到别人告他的理由。可事实就是有人将他告了,并连写5封内参,封封致命。

郭裕禄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到西安的丈八沟宾馆开会,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杨德忠的电话。杨德忠问他怎么回事?怎么贩大烟、贩文物、贩走私车。郭裕禄一听一愣,他连忙说没有的事情。在丈八沟宾馆开完会,郭裕禄家都没回,直接奔赴北京,这才得知有人已经向中央写了5封内参告他。

郭裕禄自知没有犯事,并不害怕,他对朋友说: “稳坐钓鱼台,任凭风浪起。”但是这却让家人担了心。陕西省纪委找郭裕禄到丈八沟宾馆谈话,妻子担心丈夫在里面受苦,从家里拿着被子给送了进去。那一次,郭裕禄被约谈了两天半。

中纪委、陕西省纪委对郭裕禄展开了调查,这一查就是一年零一个月,仅仅对村里的账目就查了三遍。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前,甚至有人主张免去郭裕禄当时身任礼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但被省委领导否决了。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内参所反映问题纯属诬陷,郭裕禄获得清白身。一年零一个月的调查,对郭裕禄何尝不是伤害?他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但郭裕禄挺住了,他没有怨言,也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工作。当结论出来后,他对党的感情更深,带领村民集体致富的信念更加坚定。

保驾护航

2000年,55岁的郭裕禄退休了,袁家村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村里的年轻干部手中。当时由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袁家村的村办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年轻人开始离开村庄去外地谋发展。袁家村在新千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而这是郭裕禄最不愿意看到的。

不能让袁家村这面大旗倒下去,不能让父辈创造的成绩在我们手上丢掉。接过接力棒的新任书记郭占武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二次创业、振兴袁家村的使命和责任,郑重承诺,要千方百计谋发展,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绝不让一家一户掉队。在老书记期待的目光里,郭占武带领村干部一班人,开启了袁家村全新的发展之路。

10年来,新的当家人丝毫不敢懈怠,率领着一班人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不断创新。从2007年袁家村率先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开始,到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从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再到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他们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以股份合作社为切入点,创办农民合作社,解决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缔造了乡村振兴的新传奇。

这一切的背后,始终站立着老当家郭裕禄挺拔的身影。

作为袁家村的老当家,郭裕禄30年间带领袁家村人艰苦奋斗创造的财富,为第二次创业和新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作为袁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郭裕禄不甘落后、敢为人先、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袁家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袁家村的二次创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更为重要的是,郭裕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搞集体经济、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十村富才是富”的信念,深深根植于新班子成员的心中。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