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内陆沿边地区要“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这是党中央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内陆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陕西居于内陆腹地,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对推进开放型经济,实现追赶超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海航集团物流板块正式落户三秦大地
一、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是陕西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外向型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和“外向型”双重属性,不仅能以规模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发展方式成为新的带头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能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物流、贸易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崛起,是陕西省全面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首先,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实体经济支撑。构筑开放新高地,必然要求外向型实体经济迈上大台阶。外向型产业集群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体,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成长壮大,将会夯实我省开放新高地的基础,使之构筑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其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配置全球资源的强劲动能。外向型产业集群既是全球资源配置的“结晶”,又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外向型产业集群能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全球企业、技术、人才进入产业链条,形成“滚雪球”效应,同时牵动更大规模的产品、服务和投资在世界市场流动。推动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将会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强劲能量,大幅提升集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再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购租开放新高地植入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开放程度高的热点区域都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主要源泉来自外向型产业集群。陕西大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将会把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转换植入开放新高地,使开放新高地在竞争中挺立在世界经济舞台。
二、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和遇到的新挑战
从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功能分析,陕西省外向型产业集群可分为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以分工协作形式构成国际化产业链,进入全球分工体系。“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陕西省三大外向型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使构筑开放新高地具有了良好基础。
生产制造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加速迈入中高端水平。通过积极引进、培育出口型生产制造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吸收了大量全球高端要素,产业规模和产品技术含量跃上新水平。2016年,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向国际市场输出了1004.6亿元的出口产品,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5倍;出口产品结构快速升级,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83.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值的71.1%,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产品出口形成两大亮点:一是装备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二是陕西省水果在国际高端市场取得突破。
跨境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日益融入全球物流链。通过强化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国际物流企业,跨境物流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国际投运能力大幅提升。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功能基本形成,已开通直达阿姆斯特丹、芝加哥、首尔等3条国际全货运航线,加上45条国际航线的腹舱运输,国际货物输送可覆盖世界主要城市。2016年,陕西省通过国际航空物流输送的进出口产品货值达到进出口总货值的70.4%,是跨境物流投送的主要方式。面向“一带一路”的跨境铁路物流设施日益完善,以“长安号”命名的中欧班列干线通道开通了西安至中亚五国、波兰华沙、德国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和俄罗斯莫斯科等5条线路,已实现一次报关检验,全线放行,每周2-3列常态化运行,累计开行350列,其中中亚班列开行307列。借助沿海港口实现的海运物流持续发展,2016年通过国际海运物流输送的进出口产品货值占进出口产品总货值的27.7%。
跨境贸易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了全球贸易网络。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激发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2017年5月底跨境贸易企业达到12251家,比“十一五”末增长144%,跨境贸易产业集群的实力和能力显著提升,带动国际贸易市场网络快速发展。2016年,陕西省出口市场扩展到世界19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额达200亿元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有3个,出口额达12-45亿元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出口额在5-10亿元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令人振奋的是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大幅增长,标志着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畅通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