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外向型产业集群虽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但在内部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竞争因素交互作用下,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产制造产业集群的体量偏小,导致外向型产业集群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陕西省生产制造体系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内向型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生产制造比重偏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陕西省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很快,每年产品出口增速都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基数原因,出口快速增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体量偏小的格局。
二是跨境物流产业集群遇到周边省市的强劲竞争与压制,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为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枢纽,陕西省率先提出建设“中国孟菲斯”的构想,2016年9月与海南航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5月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在西安成立,向打造“中国孟菲斯”迈出重要一步。但河南省比陕西省晚两年提出建设“中国孟菲斯”的构想,但在“货运为先,以货带客;国际为先,以外带内”战略引领下,国际航空物流发展,仅2016年就从我省分流国际航空货源万余吨。目前,周边省市出口货源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对陕西省跨境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将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西咸航空港促进了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的建立。
三是跨境贸易产业集群内部出现分化,一般贸易受制于出口产品层次低、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近年来,陕西省进料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出口产品已占全部出口产品总量的70%,主要由外资跨国公司以产品链配置方式出口到香港地区和韩国、美国、日本。省内注册的对外贸易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进出口,由于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缺乏“品牌效应”,装备制造产品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挤压,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挤压,出口增长缓慢。
三、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目前,陕西省外向型产业集群由省工信厅、农业厅、发改委、商务厅等多个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别管理,产业发展设想体现在各部门专业规划中,缺少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之间缺乏统筹与协作,难以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建议陕西省政府从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各方以系统思维研究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明确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方针、重点与配套措施,使各部门各行业共同遵循,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
(二)做大做强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为外向型产业集群整体崛起夯实根基。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进入扩张期,会对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产生旺盛需求,带动三者均衡发展,形成影响全球的竞争力。因此,陕西省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需要首先做大做强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争取2020年实现出口总量达到2500亿元左右,走在西部省区的前列。为此,应集中力量在三个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是在全球招商上取得突破,大量汇聚世界先进要素。国际性大企业拥有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与其合作能较快形成外向型产业投资增量和产品出口动能。陕西省应引进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培育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动能,带动产品出口进入持续扩张期,使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棋局”从而全盘走活。
二是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上取得突破,把装备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品出口优势。我国正处在从消费品出口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并重转变的重要时期,推进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成为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战略引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拥有较强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聚焦的10个重点产业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先进轨道交通、新材料等7个产业中拥有明显优势,产品性价比高,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万亿美元。陕西应乘势而上,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以海外承包工程为先导,大力推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规模化、成套化进入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新的出口支柱产业。
三是在提升传统生产制造产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以自主品牌拓展出口新空间。针对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等突出问题,制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来推进技术改造,努力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塑造自主品牌取得实效,彻底改变出口产品被锁定低端的困局。在水果生产领域,扩大有机、绿色种植园区,严控农药化肥残留,扩展欧美高端水果市场,使陕西水果成为出口增长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