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陕西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新时代,陕西除了传统的区位、科教、能源、文化、军工等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对外开放面临历史性新机遇,站上了新的开放起点。一是重大政策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央赋予陕西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先行先试的使命,我省诸多领域发展纳入
国家战略,中央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多项政策叠加利好,是我们借梯登高的重大机遇。二是强大发展势能。经过多年持续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提升至全国第15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我们持续发展积聚了强大势能。三是向西开放前沿。自贸试验区的获批,既是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陕西的重大机遇,使我们走在了对外开放尤其是向西开放的前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制度创新空间,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开放程度不高、改革力度不大的一把金钥匙。四是基础更加坚实。“十二五”以来,“西安港”获得国际国内一类港口代码,“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米”字形高铁网络初具雏形,国际航线达到36条。西咸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3个综合保税区先后建成运营,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2家,与沿边、沿海十多个口岸建立通关合作机制,货物进出口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十字”大通道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全省开放型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区域结构不平衡、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外向度低仍是必须正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短板”。世界范围内,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有所抬头,贸易壁垒和摩擦不断,扩大开放面临新的矛盾和更趋激烈的竞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既是弥补发展短板最紧迫的任务,也是追赶超越的战略选择;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落实“五个扎实”的重要路径,应该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
三、陕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按照十九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
一是拓展开放空间。依托陕西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全力以赴打造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发挥西安特大城市和关中城市群综合优势,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陆航、铁海等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加快口岸体系建设,构建“陆、空、数字”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形成跨境基础设施网络。努力支持“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提升运营水平,扩大辐射面,带动面向丝路沿线的进出口贸易。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向东:主动融入中韩、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向西: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发挥先进制造基地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心作用;向南:对接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北:依托比较优势,扩大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经贸合作。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是产业基础,要加快引资、引智、引技,引进和培育并重,瞄准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突出产业链招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结构调整与开放型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快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深度转化,进一步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紧抓《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技术创新,做大做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电力装备产业;完善激励机制,突出技术转化与应用,加强科技招商,促进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托重点园区,推动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和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机器人助力邮政快递分拣
西安港内正在拆卸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