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遗址
大漠绝唱统万城
义熙九年(413),勃勃改元凤翔,任命工巧残忍的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于朔方以北,黑水以南营筑都城,取名“统万”,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赫连勃勃满脑子的帝王思想,对囊括宇内永固霸业具有强烈欲望,从京城、宫殿、城门的命名便不难窥见其政治野心:他处理朝政的宫殿叫永安殿,殿上的瓦当文字为永隆,含永远安泰与昌隆兴盛的意思。给统万城南门起名叫朝宋门,东门曰招魏门,西门曰服凉门,北门曰平朔门。“朝宋”表现出勃勃联宋抗魏、远交近攻的战略意向;拓跋魏乃夏东邻,“招魏”就是要招降魏国,做其宗主;西凉、北凉均在河西走廓,“服凉”即征服诸凉;“平朔”乃平定朔方,泛指河套以北地区。统万城是中国历史上在沙漠上建造、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
1975年以来,省考古研究院戴应新先生曾三次调查该城址,并用经纬仪精确测绘,城址基本在同一平面上,西北略高,海拔1152—1162米。城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俗呼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据此可知,统万城的形胜险固可与秦都咸阳城、东周洛阳城媲美,城垣如同石头一样坚硬,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
大将叱干阿利用了四五年时间在413年—418年间建成。其建筑质量据史书记载是“乃蒸土筑城”,即用“蒸土”的办法筑墙,用锥子扎入墙内不超过一寸,若锥入一寸,立即杀掉包工头,随即将尸体埋入墙内。戴应新先生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蒸土筑城,即指烧造石灰而言,或是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史家不谙生产,遂讹为“蒸土筑城”了(过去陕北人常烧石灰)。然而,蒸土怎能增加其黏结性能呢?通过采集城垣夯土标本进行化验,查明城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黏土和碳酸钙。石英即砂粒,碳酸钙是生石灰(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而来的,质极坚硬。砂、黏土、石灰加水混合便成三合土,是优良建筑材料,现代工程仍广泛使用。因为石灰遇水,体积迅速膨胀,挤压砂、土,使之紧密结合。统万城就是用三合土夯筑的,难怪“其城土色白而牢固”。1500多年虽遭鄂尔多斯高原劲烈的风蚀和人为破坏,犹保持着挺拔峻伟的历史风貌。
真兴六年(424)赫连勃勃因立太子引发了一场家族内讧,425年野心勃勃的赫连勃勃病死于统万城,时年45岁,葬契吴山。其子赫连昌继位为帝。427年拓跋焘再征赫连昌,夏大败,魏军于是开入统万城。从此,统万城及陕北、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并入了拓跋魏的版图,一个经历了两代三王25年的大夏王朝彻底灭亡。
魏世祖拓跋焘灭赫连昌,攻克统万城后设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之所以要毁掉统万城是出于策略的考虑,因为据有该城的党项羌人对宋叛服不常,关系时好时坏,终于坐大,至其李元昊时正式建立夏国(1038年),与宋、辽呈鼎足分立之势。统万城头道城城垣,应即毁圯于此时,东城与西城,虽还保其垣郭,但因居民外徙,夷为废墟。
从此,有600年历史的北方军事重镇——统万城便“消声匿迹”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之中了。可以说,统万城是党项羌创建西夏国家的摇篮,夏州的夏则是以该族平夏部落为主体的西夏政权国家名号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