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本书籍在海内外鼓荡起传播的热潮。
纪实文学《梁家河》,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故事、浓厚的乡土气息,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展示了一个贫困村庄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它像一股风,从陕西黄土地吹起,吹遍了中国大地,引起了世界的目光。
《梁家河》为什么如此拨动人的心弦?
因为它是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国、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缩影!
梁家河是成就领路人的地方。1969年,15岁的知识青年习近平来到这里,扎根人民,亲近人民,融入人民,在这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铸就了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他说: “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40多年后,这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好后生” 成为党的总书记,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
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从人民汲取力量是一切事业胜利的法宝。一代领袖习近平在这里学到的最大学问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造福,为人民奋斗。他说:“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了老百姓需要什么。”他善于体察群众之所想、体味民生之多艰,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办实事。他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梁家河变化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进步的缩影。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每个城市、每条街道、每栋大楼、每个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向世界介绍中国:“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 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证明,团结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是我们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意志力量和思想力量。《梁家河》闪耀着梁家河大学问的熠熠光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实践范本,是新时代青少年励志成才、报效国家的激情之火。
新时代新征程,新时代新作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召唤我们: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造福,为人民奋斗!(文/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