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远眺
文化是民族之血脉,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持久力量。炎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摇篮,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并称世界古代四大文明。
相关研究表明,远古时代世界早期文明区域分别是东亚的中国,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南亚的印度,欧洲的罗马、希腊和北非的埃及等。最早的是前两者,约在一万年前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其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早期历史进程。而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早期的重要阶段,主要是伏羲氏至夏代以前,距今约近六千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无文字记载的时期,也称史前时期或上古文化。这一时期虽无文字记载,但已出现灿烂文化,有了发达的氏族组织和部落联盟,可以说是从氏族公社向早期的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史记》记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据传说:“约在六千年前,中华大地已是一片兴旺景象。这时北方部落首领黄帝和西方首领炎帝结成联盟,在涿鹿与蚩尤进行了一场大战,黄炎联盟大胜,蚩尤战败被杀。后来联盟破裂,传说起因于炎帝争做盟主,双方大战于阪泉,炎帝战败,而黄帝声威大振,四方首领公推黄帝为天子。”
黄帝和蚩尤处于马家窑、龙山文化时期,黄帝时代与蚩尤作战的指南车以及河图洛书是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诞生的,不逊色于印度河流域发现的铜秤与象牙秤钟等,黄帝还制车舟、筑屋室、造文字。他妻子嫘祖教人养蚕、做衣服。这些都走在人类文明的前沿,此时天下大治,民众安乐,推动了各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足见炎黄时期中华文化之灿烂。因此可以这样说,炎黄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丰碑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诸流域之文明一起耸立于人类文明之巅。
《史记》载有“炎帝是中华古代帝王之一,他教民耕种,故称神农氏”。传说他与黄帝为同父异母兄弟,在黄河流域各持半壁江山,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二人深受后人之尊崇,被并列为华夏民族之始祖。
据《新书·制不定篇》记载:“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炎帝姓姜,又称烈山氏,崇拜太阳,视火为太阳之精,是为德,乃刀耕火种时代生产力之象征,这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周易》也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他开创农业,象征着中国由上古的渔猎业进步到农业时代之标志,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神农氏还尝百草,意味着我国医药业的兴起,打开了我国农业和中医药的世纪,所以说农业药业并重是炎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绵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黄时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时代,此时出现了养蚕、文字、舟船、音律、医学、历算、天文等活动。据《周易》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以利天下。”总之炎黄文化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