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其他机构,共同研发的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 在陕西蒲城内府机场完成首飞。
(二)“两大基地”建设项目已经起步
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2016 年3月,西工大与西咸新区联合投资,启动了工信部和我省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并设立了无人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无人机测试试飞中心运行。中心将成为国内唯一的无人机专业试验鉴定机构,承担无人机适航认证、定型鉴定试验等国家级任务,未来将打造国际领先、中国第一的国家级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此外,西安航天基地现有通航机场占地800亩,后续增加到2000亩,可为无人机试飞、通航服务和物流转运提供空域和场地。
(三)无人机应用领域逐步扩大
近年来,无人机已在我省农业植保、森林防火、国土测绘、交通巡查、电力巡线、防汛抗旱、影视转播等行业得到不同程度应用。除此之外,无人机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潜力巨大。比如,长庆油田现有的2万多公里管线,如用无人机巡线与监控,则需要小型无人机100 余架。我省延长集团正在策划用无人机进行油气管线巡检,重点监测打孔偷油等现象。无人机在水源地监测和大型流域、大型库区、大型水坝安全及环境监测领域,在铁路、公路、大型桥梁、电力外送通道、油气长输管线、水煤浆长输管线、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及高温高压等场所安全监测、环保监测领域,在大气环境监测、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监控、大型旅游景区人流及安全监控、城乡邮件快速投递等领域的应用,都正在逐年扩大。
(四)无人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综观国际、国内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陕西发展无人机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无人机产业作为航空航天领城的重点发展产业。陕西作为航空航天工业大省,发展无人机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二是市场需求。国内外无人机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中高端军用和工业级无人机需求,呈现井喷式放大趋势,为陕西发展无人机带来巨大市场。三是优势地位。我省具有无人机发展的研发、制造、测试、培训、试飞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将潜在的资源、能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无疑是无人机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面临挑战。一是来自外部的挑战。从总体上看,在军用无人机上,我国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航空、航天系统军工企业、研究所与民营企业合作研制开发的中高端军用无人机已经对我省军用无人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工业级无人机上,广州极飞等一批企业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而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消费类无人机上,深圳大疆无人机产品几乎占领全球大半个市场。二是来自内部的挑战。我省无人机核心技术主要沉淀在军工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步履维艰,人才外流风险加剧。三是来自产业自身技术发展的挑战。民用无人机制造涉及材料、动力、飞控、航电、无线传输、载荷及系统集成等技术,很多关键技术,特别是载荷小、航时短技术问题,还有待通过持续创新加以突破。
(五)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陕西无人机产品研发、生产整体能力突出,但产业发展存在“起步早、行动慢,能力强、规模小”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新形势下思想观念落后,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缓慢,军工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束缚创新。一些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并尽快支持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到位。至今我省还尚未出台加快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尚未支持形成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类组织,导致我省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渠道和平台。
2.行业应用存在诸多障碍。现有无人机机型较少且大多功能单一,应用范围较窄,特别是面对各个行业不同需求,很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无法满足多领域、多样化的需求。
3.管理法规与标准亟待完善。空域改革尽管推动多年,但时至今日,空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中高端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陕西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无人机人才。近年来,随着深圳等地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无人机专业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程度,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我省无人机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5.产业生态系统尚需优化。与深圳相比,我省无人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军工企业对发展民用无人机的人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少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动力;政府对无人机领域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缺少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在无人机领域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进入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