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合作共筑科技新高地——陕西加快建设科技教育中心

时间:2019-02-28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土耳其青年白振国,高中毕业后来到西安求学。在西安生活的这些年,他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并写下《51天中国行》一书,让更多土耳其人了解了中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姑娘星星,渴望成为一名歌唱明星。在“中国妈妈”的支持下,她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并走上了央视的舞台。哈萨克斯坦的阿妮塔和她的丈夫元朝辉,通过一段跨国情缘,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创办了“丝路城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物流发展。白振国、星星、阿妮塔,他们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北大学的留学生。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西北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并在中亚成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吉尔吉斯中大石油分院,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发展作出重点部署,为我省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在东,你在西,同是一路人。为梦想,行千里,相约在一起……”2015年5月22日,在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之歌《同路人》第一次唱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的代表共同发表《西安宣言》,“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大学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参与联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联盟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与海内外高校相互协作、深化交流,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和企业在丝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各具特色的国际合作在各个高校开展。在服务国家发展和实现“一带一路”共赢发展中,在陕高校各尽其能。

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2个国家59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成立后,学校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集中示范推广我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小麦、苹果、玉米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西安石油大学立足石油工程等特色专业,培养国际化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中亚等能源富集区域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哈萨克斯坦特尔盖石油公司、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中塔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等中外企业,先后与学校建立合作,开展企业所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搭建丝路能源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类高校深度合作,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能源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合作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陕西充分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丝路沿线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陕西科教资源滋养着丝路沃土,为“一带一路”贡献“陕西智慧”。

几年来,一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职业农民、农业园区开发人员组成的现代农业专家团队行走在“一带一路”上,为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2016年,园区种植的陕西小麦亩产最高达319公斤,而当地小麦品种亩产只有175公斤。杨凌示范区已经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都有与陕西合作建设的农业、畜牧产业园。

目前,杨凌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援外技术专家队伍。据统计,杨凌示范区每年选派超过20位专家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自2005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0多位农业官员和2000多名技术人员。与此同时,随着杨凌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国家研究中心、高效用水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示范区的建设,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转化,“陕西智慧”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多福祉。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