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奏响文化交流发展新乐章 ——陕西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中心

时间:2019-02-28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交往之路,更是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桥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陕西省积极响应,先后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随后,每年年初出台本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

在各方扎实有序地推动下,陕西省在人文交流领域取得喜人的成果:接待了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吸引意大利等17个国家在我省设立签证中心,使自身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使之成为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17年,接待入境游客383. 74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27. 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46%和15.6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又是促进友好交往的“催化剂”,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相向而行、渐次开花,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沃土和社会根基。

2018年1月15日,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王建新教授团队正式对外宣布,“我们找到了大月氏文化遗存。”经过18年的苦苦追寻,月氏,这个马背民族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古老印记逐渐清晰。

公元前177年到公元前174年,月氏被匈奴单于击溃,被迫西迁中亚。这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2009年开始,西北大学联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先后3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全面了解了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了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见证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对话,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西北大学开展的中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前,“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如黄钟大吕般公之于世,不仅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尘封已久的古老记忆,还勾起浸润在各文明根脉中的历史通感。

2017年9月,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吸引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8个省区市参与,使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均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其开幕演出《一路同心》,由来自丝路沿线的10个国家和国内10个省区市的艺术团联袂演绎,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各个国家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释放了各文明之间共同发展进步的强大活力,在总体上赋予了古老历史想象以全新的时代主题和现实意义。 2018年,第五届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共签订合同3042份,达成意向金额约16.5亿元;开展350余场大型旅游惠民活动,推出惠民举措多达3573项、价值约5亿元。5年间,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除此之外,多种形式的民间探索也从未止步。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丝绸之路丰厚的文化资源,持续释放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和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发展能量,以商贸互通带动人文交流,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带给我们无限的机遇和想象,随之而来的每一点进步和收获,也让我们在喜悦之余,汇聚出更强大的力量在“一带一路”上开拓出新的“蓝海”。向西开放的中国陕西正张开双臂,欢迎各国朋友来感受三秦大地的独特魅力,把握合作共赢的无限商机,在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创造合作共赢的崭新未来。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